详谈中国古代音乐治疗法的历史起源!
中国是音乐治疗的发祥地之一。先民们很早就开始探索宇宙旋律与生命节奏的秘密,浩瀚的典籍留下了丰富的资料,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值得含英咀华。正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请欣赏巫娜 | 问青莲
心事付瑶琴,一曲人未定
1、远古
中国音乐疗法的历史,可以从遥远的古代回溯到近代,从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的研究发现一些图案中已有音乐舞蹈行为,并可以意会到其中的保健治疗意义。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等。《吕氏春秋·古乐篇》云:“昔陶唐之时……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原始歌舞实际就是一种音乐运动疗法,对舒解郁气、畅达筋脉、调理心身确有好处,而且容易普及施行。
2、春秋战国时代
随着中华古代文明的全面发展,中国音乐保健治疗意识和方法也得到完善和发展,这以《乐记》音乐理论和《内经》的五音学说为集中代表,形成早期的中医音乐疗法的思想体系。
2.1 《乐记》
《乐记》是我国最早、影响最大的音乐理论专著,为《礼记》的一个篇章,是儒家重要典籍之一。相传为孔子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汉成帝时,刘向校《礼记》辑得二十三篇,以十一篇编入《乐记》,这十一篇包括:乐本、乐论、乐礼、乐施、乐言、乐象、乐情、乐化、魏文侯篇、宾牟贾篇、师乙篇等。《乐记》对音乐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把五音(角、徵、宫、商、羽)的理论确定下来,探讨音乐的原本;音乐的产生与欣赏;音乐对社会与个人作用,重视乐和礼的关系。《乐记》云:“乐者乐也,琴瑟乐心;感物后动,审乐修德;乐以治心,血气以平。”,从中可透视出音乐与心身调理的关系。
2.1 《黄帝内经》
先秦时代的《黄帝内经》认为音乐与宇宙天地和人体气机密切相通的,把五音引入医学领域,不但与人体内脏、情志、人格相密切联系,而且可以用来表征天地时空的变化。
《灵枢·五音五味篇》有专章命题论述,把五音所属的人,从性质和部位上,分别说明它和脏腑阴阳经脉的密切关系,并指出在调治方面所应取的经脉。同时又列举五谷、五畜、五果和五味,配合五色、五时对于调和五脏及经脉之气各有重要作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金匮真言论》把五音阶中宫、商、角、徵、羽与人的五脏(脾、肺、肝、心、肾)和五志(思、忧、怒、喜、恐)等生理、心理内容用五行学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详细地提出:“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徵,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中,根据五音多与少、偏与正等属性来深入辨析身心特点,是中医阴阳人格体质学说的源头,由此可见辨证配乐的思想。
中医五运六气学说,提出五音健运,太少相生。五运的十干既各具阴阳,则阳干为太,阴干为少。例如:甲巳土宫音,阳土甲为太宫,阴土巳为少宫,太为有余,少为不足。又如甲为阳土,阳土必生阴金乙,即太宫生少商;阴金必生阳水丙,即少商生太羽;阳水必生阴木丁,即太羽生少角、阴木必生阳火戊,即少角生太徵;阳火必生阴土巳,即太徵生少宫。如此太少反复相生,则阴生于阳,阳生于阴,而不断地变化发展。应用五音来表征大自然时空变化的规律,成为“天人合一”学说的重要基石。
3.从汉代到清代这二千多年来,中医音乐疗法由一些医家在临床医学的多个方面,开展实践运用,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就整体理论和操作方法体系而言,发展缓慢,也不系统,未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
近几十多年来,随着人类医学模式的变化和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再认识,中国中医传统音乐疗法开始受到不少国内外音乐治疗的学者的积极关注,并展开了研究,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古时候有一曲终了,病退人安之说。
祖国文化源远流长,说起音乐治病不得不说说祖国文化中的五音:宫gōng、商shāng、角jué、徵zhǐ、羽yǔ,据记载五音起源于距今2600余年的春秋时期,五音是中国古乐五个基本音阶,在《管子·地员篇》中论述了采用数学运算方法获得“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的科学办法,这就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三分损益法”。
对于五音的来源有诸多说法,有:“天文说”、“畜禽说”、“图腾说”、“君臣说”等,各种说法皆有理,也为祖国文化蒙上神秘的面纱。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祖国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就记载着:“肝应角,五行属木,开窍目,其声呼以长,在志为怒;心应徵,五行属火,开窍舌,其声雄以明,在志为喜;脾应宫,五行属土,开窍口,其声漫而缓,在志为思;肺应商,五行属金,开窍鼻,其声促以清,在志为忧(悲);肾应羽,五行属水,开窍耳,其声沉以细,在志为恐”此为五脏正音。角、徴、宫、商、羽五音称之为“天五行”。
根据时间的先后及古籍的记载,祖国音乐治疗比西方国家的音乐疗法早两千多年,充分说明祖国文化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我们都知道祖国的阴阳五行文化,那这养生治病与这五音有什么关系呢?其一祖国医学认为疾病是因内伤七情、外感六邪(淫)及其他因素(如遗传、本性、习惯、饮食、环境、认识等)导致人体脏腑经络的失衡而致病,“五音”对应五脏调养五脏,且我们人体各脏器、经络都有特定的生物能量波频,五音也是一种能量也各有各的特定波频,因波频相似而相互吸引并给予能量,当疾病产生时,会表现相应的症状,我们可以根据病症搭配相应的音乐在特定的时间段(治疗要懂得运用时之变)播放,选择不同的养生治疗音乐,通过音乐的能量振幅,使人体脏器、经络、水分(细胞)等与音乐沟通,从而调整脏器经络的平衡;
其二自古就有音乐能修身养性、养心静心的作用,通过音乐调整心情、放松血管肌肉、缓解压力等,促使气血顺畅,从而起到养生治病的作用。在聆听中让曲调、情志、脏器、经络、细胞产生共鸣互动(内心极静的状态),达到动荡血脉、通畅精神和脏脉的作用。
《黄帝内经》也提出过“五音疗疾”的理论。因为祖国文化难以用语言和文字清晰的表述,小编只能尽力为之,这里分享几个词:波频、能量、共鸣、共振、集群、振幅等作为音乐治病的延展思维、参考所用。
早在有历史记载的远古时代,音乐就被中国人应用于医学治疗。据《吕氏春秋·古乐》所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 这可以说是最早的以(音乐)舞蹈治病的记载。
《史记》说:“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晋代阮籍在《乐论》中提到:“天下无乐,而欲阴阳协调、灾祸不生,亦已难矣。乐者,使人精神温和,衰气不入。”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用音乐治好了自己的抑郁症。
欧阳修在《送杨寘序》说: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元代刘郁的《西施记》中记述了一位叫哈利发的阿拉伯国度元首,用观赏中国的琵琶音乐治好痼疾头痛等事件。元代名医朱震亨主张用音乐治疗疾病,他曾说“乐者,亦人药也”。明代有名的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提到“十二律为神物,可以通天地而和神明”。
清代吴师机的著作《理瀹骈文》中说:“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
中国古人对音乐有高深的认识,据《乐记》中说:“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古人认为声音之本在人的心神,心神所觉而后形于声色。
《庄子。人间世》曾记载孔子对心斋的见解,曰:“敢问心斋,仲尼曰: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故大音无声,大形无象,声音之始,其为太虚乎?这似乎比古埃及人说的“音乐是灵魂的妙药。” 是更为深远的见识。
《吕氏春秋·大乐》在开宗明义中讲:“音乐之所由来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和而成章”。
古人认为音乐起源于“太一”,音乐的本质是“道”,是阴阳的消长变化,有生命之气势、阴阳之灵变、宇宙之声音。音乐的清浊、疾徐、哀乐、刚柔,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相需相化,正是阴阳之道的体现。
东汉的《太平经》探讨了音乐的阴阳之理,说:高为阳,低为阴;大调为阳,小调为阴;强为阳,弱为阴;刚为阳,柔为阴;金革之声为阳,丝木之声为阴等。在阴阳的基础上,古人更提出五音的见解。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说:“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声,章为五色。”。所以道生阴阳,阴阳生五行,五行而有五音。
《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五音应五脏的学说,直接将声乐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与人体的五脏(脾、肺、肝、心、肾)结合起来,可以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并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
《素问》记载:“肝,在音为角;心,在音为徵;脾,在音为宫;肺,在音为商;肾,在音为羽。”
《史记》中说:“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灵枢·邪客》曰:“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之与天地相应也。”五脏可以影响五音,五音亦可调五脏。正因为声音与人体不同的腑脏有不同的关系,所以闻音乐可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正心志。
《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同的声音,对应不同的脏气,因而有不同的治疗功能。
为君一挥手,青山入梦频
大致来说宫调(相当于简谱中的“1”)的音乐,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
商调(相当于简谱中的“2”)的音乐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
角调(相当于简谱中的“3”)的音乐,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具有“木”之特性,可入肝。
徵调(相当于简谱中的“5”) 乐曲旋律,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情绪欢畅的感染气氛,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
羽调的曲调(相当于简谱中的“6”),音乐风格清纯,凄切柔润,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骨。
请欣赏巫娜古琴《梅花三弄》
正是通过音乐对五脏,五气的影响,从而“雪其躁心,释其竞心”,而“淡泊宁静,心无尘翳”,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音乐与造化相通,可以医人于无形。
白居易的《好听琴》写道:“本性好丝桐,心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正是闻乐之后身心舒畅的描写。
古代中医认为,音乐治疗贵在“和”字。《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便是中国音乐所推崇的至高境界。
正如《内经》中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必先五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音乐是一种和合之气,它能和合人体之阴阳,起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作用。天地阴阳之和与人体阴阳之和是同构相应的,人身小天地,人体的内在和谐可以受到外在的和谐的影响。
姚崇在《弹琴诫并序》说:“琴者乐之和也,君子抚之以和人心。”
欧阳修在《书梅圣俞稿后》中说:“凡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气相接,故其疾徐奋动以感于心,欢欣恻伦可以察于声”。他在《国学试策三道》中亦说:“盖七情不能自节,待乐而节之;至性不能自和,待乐而和之”。
周敦颐对音乐养生也提出了“淡和”思想,他说:“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
与“和乐”相对,古人相信,不良乐律会导致人体罹患疾病。
荀子明确反对“姚冶以险”的“邪音”,《论衡。纪妖篇》记载的师旷鼓琴的故事就表达了这一观念:“师旷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云从西北起;再奏之,风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堕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室。……平公之身遂癃病”,可见许多疾病是由于听了不和的音乐造成的,“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真可谓乐者,药也!
野花不知味,宿鸟归飞啼
现代社会,人们对音乐与疗疾研究正逐渐兴起,并开发了一系列音乐养生疗法。比如听《梁祝》、《二泉映月》、《汉宫秋月》来克服脾气暴躁的心理疾病,但是许多音乐疗法大多专注于用哪种音乐能治哪种病,而忘记了音乐并非简单的声音刺激,而是与心神相通的。
神本灵应,变化不居,最忌呆板,重复,机械,笨拙。如点菜般的音乐疗法,完全忘记了乐师与听众的心灵感通,又如何能奏效呢?听音乐贵在无为自然中触动心机,恍然忘情忘景,心神纾解,病亦不药而医矣。如果抱着强烈要治病的心理去听音乐,听不进去,又怕治不好病,恐怕和打针一样难受,反而不美。
唐代诗人李白在《听蜀僧睿弹琴》中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盖善于弹琴者,不如善于闻音者,如非心心相印,又岂能处处合机?
孔子说听音乐要“虚以待物”,宁心静神,自能闻听到天籁之音。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古人更将这种虚灵的境界进一步发挥,认为通过听声音可以反闻自性 ,从而天人合一,证悟大道。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 清清的钟声,潺潺的流水声,呢喃的虫鸣,微风的吟唱......在虚静的心境中,这一切声音都成了“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难道世界上真有这样通天彻地的妙音吗?
小编结语:因为每个人的文化程度、思考方式、信仰、观念等都不同,可能会出现思想认识上的异同,小编认为不管音乐对保健、治疗是否有作用,可以听一听,没有什么副作用,也没有损失;也是现代医学外的一个完美有效的补充,因小编学识有限,文笔功底尚浅,简单论述,存在不足及错误,还请师者斧正。
黯淡稀声物,幽淹般若心
请欣赏巫娜《知音天籁 》禪意心灵
附:中外音乐治疗曲目大全(收藏版)
1、抑郁治疗曲目
舒伯特:圣母颂
格里格:婚礼之日
德沃夏克:安魂曲
威瓦尔蒂:四季
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
贝多芬:第二浪漫曲,悲伤圆舞曲
克莱斯勒:维也纳随想曲
柴可夫斯基:忧郁小夜曲
李斯特:第二匈牙利狂想曲第四交响曲
门德尔松:乘着歌声的翅膀
精神疲倦时,寻求刺激,培育情绪的音乐
舒曼:交响曲《莱茵》
萨拉萨蒂:《吉卜塞之歌》
舒伯特:《琶音奏鸣曲》《小夜曲》
李斯特:《爱之梦》第三曲
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亨德尔:组曲《水上音乐》《菩提树》
帕格尼尼:《康巴奈舞曲》
比才:《斗牛士之歌》
维瓦尔迪: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德彪西:钢琴协奏曲《水中倒影》《第十五圆舞曲》
2、消除焦虑的音乐
古典音乐
巴赫:《四大键琴协奏曲》
维瓦尔迪:《海的岚》
普罗科菲耶夫:《彼得与狼》
莫扎特:《第一长笛四重曲》《单簧管协奏曲》
轻音乐
《百鸟朝凤》
《平沙落雁》
《雨中旋律》
《为晚会喝彩》
《海滨的火焰》
3、悲伤与抚慰的音乐
莫扎特:安魂曲
李斯特:叹息
奥芬巴赫:霍夫曼的船歌
沃恩·威廉斯:“绿袖子”幻想曲
瓦格那:葬礼进行曲
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
德彪西:大海
4、能消除嫉妒、疑惑、仇视心态的音乐
圣桑:死之舞(鬼魅的骷髅之舞)
斯美塔那:我的祖国
西贝柳斯:芬兰颂
萨拉萨蒂:吉卜赛之歌
巴赫:马太受难曲
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圣诞清唱剧
5、能补充“心灵维生素”的音乐
艾伦贝格:《森林水车》
克莱斯勒:《爱的欢乐》
莫扎特:《德国舞曲》《贝多芬主题回旋曲》歌剧《魔笛》序曲
舒伯特:《军队进行曲》
勃拉姆斯:《大调圆舞曲》
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第五匈牙利舞曲》钢琴曲《四季》
6、解消不安情绪的名曲
不能解决紧张症状,请用进行曲速度
斯特拉文斯基:芭蕾组曲《火鸟》芭蕾组曲《春之祭》
肖邦:第六波罗奈兹《英雄》
勃拉姆斯:《第五匈牙利舞曲》
7、消除怒气的名曲处方
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
肖邦:第十二练习曲《革命》
舒曼:《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
穆索尔斯基:组曲《图画展览会》
排除心底'淤塞'的名曲
排除心底'淤塞'的名曲
亨德尔:组曲《焰火音乐》
西贝柳斯:交响诗《芬兰颂》
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
约翰·施特劳斯:《电闪雷鸣波尔卡》
8、从不安到心安的音乐
巴赫:弥撒曲
肖邦:第一诙谐曲,小赋格曲
格鲁格:精灵的舞蹈,幻想曲与赋格曲
亨德尔:竖琴协奏曲,水上音乐
贝多芬:庄严弥撒曲
斯美塔那:我的祖国
泰勒曼:双簧管协奏曲
9、致寂寞之人的音乐
安德森:《蓝色探戈》《跳瘙之歌》《乘雪橇》《孤独的牧养人》 《钟表店》
杜卡:《小巫师》
圣桑:《动物狂欢节》
肖邦:《小狗圆舞曲》
莫扎特:《音乐的玩笑》
柴可夫斯基:《四小天鹅舞曲》
休斯:《滑稽音乐》
罗西尼:《两只猫滑稽的二重唱》
10、失去信心的音乐处方
古典曲目
舒伯特:《魔王》
巴伯:弦乐《柔板》
柴可夫斯基:《悲怆》
莫扎特:《第十四交响曲》
流行轻音乐
吉他独奏:奇异的关联
风笛独奏:斯卡堡小镇
小号独奏:爱的力量
钢琴曲:海边的祈祷
11、对偏头痛、肩酸有效的名曲处方
比才:《阿莱城姑娘》
沃尔夫:《偷偷的缄言》
舒伯特:《琶音奏鸣曲》
贝多芬:《热情奏鸣曲》
鲍罗丁:《鞑靼人的舞蹈》
勃拉姆斯:《第十五圆舞曲》
门德尔松:《无词歌》春之歌
12、能够有效催眠的音乐
德彪西:《梦》《月光》
肖邦:《摇篮曲》
巴赫:《萨拉班德》《阿里沃索》
莫扎特:《长笛竖琴奏鸣曲》
拉威尔:《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
皮尔金顿:《晚安,可爱的小精灵》
13、对紧张性刺激引起的肠胃障碍有效的名曲
登扎:《小夜曲》
维鲁纳:《野玫瑰》
舒伯特:《小夜曲》
尼古拉:《昨夜的梦》
亨利巴塞鲁:《D小调恰空舞》
奥芬巴赫:《天堂与地狱》序曲
维瓦尔蒂:第三长笛协奏曲《金雀》
14、治疗失眠的音乐
水之游戏(拉威尔)
浪漫曲(贝多芬)
前奏曲(肖邦)
梦(德彪西)
月光(福莱)
'仲夏夜之梦'中的'夜曲'(门德尔松)
精灵(格鲁克)
梦幻曲(舒曼)
水之精灵(德彪西)
德堡变奏曲(巴赫)
15、缓解胃痛的名曲处方
情绪紊乱时:法利亚:《火祭舞》
镇静不必要的情感: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
让胃轻松地活动的音乐: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胃痛缓解后: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
16、能降血压的名曲处方
马斯涅:《沉思》
约翰·施特劳斯:《维也纳之春》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第八钢琴奏鸣曲《悲 怆》第一乐章
柴可夫斯基:《一位伟大艺术家的回忆》,《胡桃夹子》-花之圆舞曲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新世界》第一乐章
17、能缓和身体疼痛的名曲
阿鲁比诺:《柔板》
魏斯:《幻想曲》
舒曼:《幻想曲》
格里格:《钢琴协奏曲》
克莱斯勒:《爱的欢乐》《美丽的罗丝玛琳》
西贝柳斯:《悲伤圆舞曲》《图内拉的天鹅》
18、因紧张而造成心脏悸动的名曲
海顿:第101交响曲《时钟》
奥芬巴赫:《霍夫曼的船歌》
格里格:《抒情小曲集》小河
门德尔松:《乘着歌声的翅膀》《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瓦尔特费尔:《女学生圆舞曲》
比才:《美丽小径的姑娘》小夜曲
19、缓解身心疲劳的古典名曲
马斯内:《沉思》
贝多芬:《罗曼史》
巴赫:《小步舞曲》
莫扎特:《小步舞曲》
德沃夏克:《诙谐曲》
肖邦:《幻想即兴曲》
格里格:《精灵的舞蹈》
弗莱加:《天使小夜曲》
20、陶冶心情的名曲
古典名曲
斯美塔那:《我的祖国》
亨德尔:《烟火音乐》
贝多芬:《爱格蒙特》序曲
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
轻音乐
《玫瑰》
《甜蜜的家》
《安纯的峡谷》
《永浴爱河》
《生活的喜悦》
注:以上音乐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如需完整治疗请寻找专业的气音光调理师帮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