戟作为古代兵器出现于西周时期,外观自制造以来局部未曾改变。戟的“卜”形状导致其使用上存在不便利之处。

例如,作为长矛使用时,额外横枝导致平衡难以保持;若用戟横枝勾敌人脖子或马头,需要横抡或斜抡两米长的兵器,显然十分不便。

古代士兵或许对此兵器困惑不已,不解为何制造如此不伦不类之物,其直刺不如长矛,勾挂不如长戈。

然而,古人制造戟兵器也有其道理。在商周时期,战车战盛行,站在战车上近身战斗,长把镰刀“戈”被用于勾脖子砸脑袋,但缺乏尖锐,不能实现刺杀。因此,长矛也同时存在,用于实际刺击。

西周时期将矛和戈结合成戟,以此解决两兵器共同作战之不便。然而,功能多样化的戟也难免带来缺点。尽管具备多重功能,但戟并未取代长矛和戈的地位。

在战车时代,戟与长矛并存,直至东汉至三国时期,戟与长矛同等重要。然而,随着骑兵的兴起,戟逐渐退出战场,因其扎与勾并重,使用上并不如长矛方便。

戟在步兵对阵中未能取得优势,在南北朝时期,长柄大刀问世,劈砍之势如疾风,加上长矛的主导地位,戟彻底失去了用武之地。

吕布作为西凉悍将,不可能使用效率低下的戟。裴松之注引《英雄记》,记载吕布与郭汜对战,吕布以矛刺中郭汜。与张飞相同,吕布使用的兵器也是矛,实在比戟更为实用。

在战场上,最有效的武器才是首选,兵器不是为了华丽装饰,稍有差错可能会导致失败。

因此,吕布不太可能使用长戟,即便使用,也不可能选择比普通长戟功能还差,只是外观炫丽的“方天画戟”。

吕布所用的兵器,更可能是实用性更高的矛,其有效性与实用性远超过华而不实的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